终于看完《八佰》了。
关于这个片子,相关的影评分析比比皆是,那么我就不再凑热闹给大家分享我那通常来说不太主流的电影观点了。
我给大家来点实在的吧——
既然《八佰》中有这么多优质的演员贡献了精彩的表演,那么我就基于电影最终呈现版本,以我个人的表演审美和表演理解作为判断依据,为大家列一个我心目中的《八佰》演员演技排行榜吧。
(注:本榜单会充分尊重演员的客观表演,尊重专业表演知识,本人将给出判断依据,但是任何判断都不可避免带有本人的主观审美喜好,如有冒犯,先行道歉

整个电影,气势恢宏,磅礴大气,激情澎湃,震撼人心,情节紧凑,故事性强,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历史,通过不同的人物刻化叙事,从流浪兵入手,最后成长为为国杀敌的英雄,针针扎到观众的血管,针针见血,与太平洋战争异曲同工,以小映大,以河为界,将明暗,爱恨,悲苦,笙歌,战争,情怀编织成剧,全局演员表现不俗,魏晨,欧豪可圈可点,全体一律地方口音,尤其谢团长,杜淳应该有苦练过,最后面对特派员的带来的上级命令,内心的挣扎苦楚,统领全体过桥的血红双眼,将中国军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展露无遗

当代影像作品,充斥着大量雷同的创作现象,着实令人苦恼。因为对于讨论而言,这意味着同一话语和观点不得不被重复讲述。比如《八佰》,就与近年的许多热门作品一样,技术层面过硬,调度上非常华丽,但结构却存在附赘悬疣的问题。因此,它最终的成色也与很多同时期影像类似,处于好坏参半状态——似乎这段时间我谈论了太多这样好坏参半的作品。更别提《八佰》中的优点和缺陷,也都在我曾经主张的观点中出现过。当我不断重复自己说过的话时,难免觉得乏味。
从古至今,类型创作始终在谋求一种变化的共性

《八佰》写成群像戏,是合格的
观众如今对方言的包容度,给了群像戏最好的入口。确实普通话的便利是可以不用瞧字幕,但方言才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兵有了自己的形象与性格。在四行仓库纪念馆二楼,展览的结束处,有一面墙,上面贴满了工作人员极尽所能可以找到的四行孤军的名字,在那里,他们变成一面无声的墙,在电影中,他们真实起来——
开场:不要给湖北保安团丢脸。开赴大场作战的湖北保安团长途跋涉,田野烈日当头,长官坐轿子,撑红纸伞,士兵步行,赶到大场时,似乎“大势已去”,更遇日军突袭

八佰,战争类型下的社会学观察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3d.net/vod/id-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