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評,只是字數超了短評。
還是要給想當羅馬尼亞乃至歐洲良心的蒙吉支持的,已經很強很強了。如此密集複雜的符號系統靠鏡頭調度和人物對話來組織,如此糾葛匯集了多方劇烈和直接矛盾的國家被放進一個微觀的封閉山村模型,會想到瘋提爾的《狗鎮》,但這個難度要大太多,因為蒙吉想一次性將所有問題一網打盡,直接不留情面地撕開給你看。每個人和物在作為符號和其自身間來回穿梭,實的敘事迭奏虛的符號鋪陳,看完之後感覺拳拳到肉但是又不顯得刻意(教堂辯論戲除外,這真的已經是羅馬尼亞電影特色了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feng电影]:
以《四月三周两天》勇夺金棕榈、《毕业会考》又捧得戛纳最佳导演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早已成为罗马尼亚影坛公认的大师,疏离式的审美、冷漠的叙述方式和对社会悲悯的观察,为其作为带来丰厚的人文气息。此番携新片《R.M.N.》再度入围主竞赛,甫一公布入围名单,这过于简洁的片名,一度令影迷摸不到头脑,而字母组合又难免与“罗马尼亚人”的英文拼写Romanian产生联想,因此令人更加好奇,这标题究竟有何具体含义?
实际上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北岛《一切》(节选)
“火药桶”
作为本部电影的主要叙事场景,现隶属于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无疑处在从巴尔干半岛向中欧地带深入的“欧洲火药桶”的延长线上。数百年以来,历经多场战争与屠戮,特兰西瓦尼亚曾经几度易主。尤其自二十世纪起,其主权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个邻国之间来回争夺,从而赫然构成横亘于两个国族的集体记忆的创伤点和民族情绪的刺激点

屡获戛纳奖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给我们示范了一次如何用电影写一篇社会分析论文。
他用电影为罗马尼亚为欧洲困局做了一次核磁共振。
电影主角马蒂亚斯在德国打工,因为被负责人奚落而动手后连夜逃离,回到了家乡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山村。回家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微妙的夹缝境地。
故事线有两条。一个是“男子气概”的失落。马蒂亚斯的言行充斥着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做派。电影开场马蒂亚斯的儿子卢迪在森林中见到一个吊死的人而受惊,之后不再说话,晚上也不敢独自睡觉
“核磁共振”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争辩——面对森林之熊,你会开枪吗?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3d.net/vod/id-32270.html